“这可不是弱不禁风的花瓶,而是沙漠的卫士。”
2025年5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上演了一场生命的奇迹。
一片绵延不绝的粉红花海在无垠黄沙中倔强绽放,宛如一条精心编织的“粉红围巾”,温柔系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的颈项上。
这条“围巾”全长3046公里,由10万株娇艳的玫瑰组成,是全世界最长的环沙生态屏障。
提起这沙漠玫瑰,地处沙漠边缘的新疆于田人民便自豪不已。
因为在沙漠中种玫瑰,尤其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种玫瑰,曾一度被视为天方夜谭。
这片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的“死亡之海”,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之和,吞噬绿洲是它千百年来的残酷本能。
更要命的是,这片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8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沙丘每年以2-5米的速度吞噬绿洲。
就拿地处沙漠南缘的策勒县英阿瓦提村来说,该村因沙害严重,在1997年被迫整体搬迁,不到三十年,原址已完全被黄沙掩埋,仅剩断壁残垣。
果然,在种植初期,风沙就频频侵袭,近1/3的玫瑰幼苗被完全掩埋。
但科研人员与当地群众没有放弃。
他们选择了于田沙漠玫瑰——这一当地特有的耐旱耐盐碱品种,其根系可深入沙层至少3米。
“我们是行距三米种植,外面的沙可以刮进来,但我们地里的沙不会吹出去。”
万亩玫瑰种植基地负责人阿卜杜海拜尔解释着玫瑰固沙的奥秘。
他们通过滴灌技术加持和反复试验改进,如今玫瑰的成活率达到了惊人的90%。
这一成就背后,是40余年中国治沙人的接续奋斗。
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边已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但仍有285公里的空白区如同敞开的门户,放任风沙肆虐。
2024年11月28日,一场历史性的战役迎来胜利曙光。
于田县沙漠边缘,最后一批玫瑰苗被栽入沙土,宣告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全面“合龙”。
到了今年5月,沙漠玫瑰迎来了首个盛花期。
娇艳欲滴的花朵宛如繁星撒落,在无垠的荒芜中勾勒出令人震撼的画卷。
更为可喜的是,这些玫瑰不仅抵挡住了风沙的侵袭,还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因为玫瑰不单可供人观赏,它提炼出的精油更是护肤界的宠儿。
于是,当地的农民又增加了一份工作,那就是采摘玫瑰。
只见清晨五点,于田县万亩玫瑰基地早已人影攒动。
村民木娜为·买提如孜手指翻飞,在晨光中采摘含露的花蕾。
她说:
“玫瑰花蕾必须在九点前采完,这时精油含量最丰富。”
原来玫瑰的采摘极为讲究:
花蕾制花茶和精油,花瓣做玫瑰花酱,两者需分开采摘,时段也有严格规定。
采摘现场设置了收购点,村民们将花瓣花蕾分别称重,当日即能领取报酬。
玫瑰花交易市场从早到晚人声鼎沸,旺季时,这里每日玫瑰花瓣交易量达30吨左右。
村民木娜为兴奋地展示手机收款记录:
“目前已经卖了1万多块钱,后期我们准备再种4到5亩玫瑰花田!”
据了解,在于田县,玫瑰种植户已多达2000余户,种植面积7.2万亩,平均亩产高达180公斤以上,亩均效益更是3000元以上。
当地还成立了3家合作社和加工厂,将玫瑰制成精油、纯露、花茶等产品,高峰期可带动7000余人次季节性就业。
不仅如此,玫瑰花开,除了锁住了风沙,增加当地收入,更引来了游客。
今年5月17日至19日的玫瑰风情文化旅游活动期间,2.13万人次涌入于田,带动直接消费37.89万元。
即便非假日里,玫瑰基地依然游人如织。
摄影爱好者们架起三脚架,画家们支起画板,在花海中捕捉沙漠与鲜花碰撞出的独特浪漫。
“我们将打造采摘体验、摄影绘画等旅游业态,把玫瑰变成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于田县文旅局副局长陈璐璐信心满满。
可以说这片沙漠玫瑰的绽放,见证了中国治沙的伟大成就。
截至2024年底,新疆治理沙化土地5736万亩,各族群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铺设50.52万亩草方格,开展人工造林1725.48万亩,植树20亿株。
若按1米株距排列,这些树木可绕地球近50圈。
从卫星云图上看,我国贡献了全球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今日的“人沙和谐”,这片玫瑰绽放的奇迹,正是中国人用尺寸之力,积出千秋之功的生动写照。
广升网配资-配资查询-个人配资网-配资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