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便捷服务,到区域医疗中心技术实力的跃升;从家庭医生贴心的“双签约”,到互联网诊疗带来的“指尖上的便利”……“十四五”以来,普陀区居民感受到的就医变化实实在在。
“十四五”期间,区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力度空前、改革发展步伐稳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普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答卷。
资源下沉筑牢健康“医”靠
上午九点,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体重管理门诊前已经有不少候诊患者。家住附近的李阿姨正在复诊,“以前看个专家号要跑老远,现在社卫中心里,六院的内分泌专家定时开诊,全科医生还能预约上级医院其他科室的专家,太方便了!”李阿姨的获得感,源于普陀区持续优化的医疗资源布局。
普陀区中心医院急诊新大楼
“十四五”期间,普陀区财政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年均投入增至11.66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大幅增长,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普陀区中心医院急诊综合楼焕新启用,为急危重症患者打造了更快速的“生命通道”;区精神卫生中心扩建升级、区康复医院建设完工,助推区域医疗专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万里、甘泉等街道新增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桃浦老年护理院建成投用,有效补齐了区域医疗短板。与此同时,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建设、区中医医院改扩建等工程稳步推进。至2025年底,普陀已形成“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分中心+50个服务站”的紧密基层服务网络,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普陀区康复医院(效果图)
如何让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流动”起来,惠及更多社区居民?普陀区以“号源下沉”为突破口,引导专家资源向基层倾斜。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双向转诊履约近2万人次,“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越来越多的普陀居民像李阿姨一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连续、协调的优质医疗服务。
技术强医提升核心“硬实力”
医疗技术的进步,是守护人民健康的根本。普陀区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提升区域医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在普陀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和心脏康复中心五个国家级专病中心认证的牌子格外醒目,其中高血压达标中心更是获评“全国示范中心”。这标志着区域内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够享受到与国家顶级水平接轨的规范化、一体化诊疗服务。
“819”人才计划
类似的突破并非个例,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的康复医学科跻身全国脑卒中早期预警与脑血管健康管理应用研究重要平台;利群医院的安宁疗护科牵头成立区域性质控小组,推动服务标准化……五年来,普陀区成功立项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6个市医学重点专科通过验收,系统内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科研创新动能澎湃。
技术强医,人才是关键。普陀区坚持“党管人才”,创新实施“819”人才计划,建立全区首个行业人才学院,构建东西部“一体两翼”育才平台。通过“校园行”招聘、“医脉相承”导师带教等方式,广纳贤才、精心育才。2021年以来,先后引进学科带头人、骨干等各类人才230余名,投入扶持资金超4200万元。一批优秀医务工作者荣获“上海好医生”、上海市名中医、“医苑新星”等称号,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服务升温增强就医“获得感”
医疗服务水平高不高,患者最有“话语权”。普陀区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改善就医体验。“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和医生视频复诊,药品直接配送到家,对我们这些慢性病患者来说真是省时省力。”通过“上海普陀健康”公众号享受过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张先生赞不绝口。目前,区内19家区属公立医疗机构已实现互联网诊疗服务全覆盖,“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举措有效减少了患者重复检查的奔波,“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
服务的温度不仅在改善就医体验,更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上。全区统筹设置老年护理床位,设立门急诊绿色通道,方便老年人就医;为特殊家庭建立“一键式”助老、“多方位”助医帮扶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区构建了以区利群医院为中心、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的“1+12”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并首创儿童安宁疗护模式,相关标准成为市级示范,让生命的终点更有尊严。这套充满人文关怀的“普陀方案”荣获“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
长征社卫中心安宁疗护
在医养结合方面,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64家养老机构、48家日间照料中心实现签约全覆盖,建成12个社区残疾人“康复之家”,24家医疗机构获评上海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6个社区成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托起了老年人“医养一体化”的幸福晚年。
“十四五”期间,普陀在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同时,也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安全网的建设。通过实施两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区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显著提升,为居民健康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万里社卫中心新泉中医药特色巡诊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
与此同时,中医药这一传统瑰宝在这里焕发出新的活力。区中医医院不仅牵头组建“治未病”健康联盟,建立上海市区域抗衰老中心,其服务能力更跻身全国二级中医医院百强。随着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基层工作站覆盖全区所有街镇,以及“杏林优青”等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便捷、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已深度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健康管理,成为“健康普陀”建设中一张特色鲜明的名片。
展望“十五五”擘画健康普陀新蓝图
立足“十四五”收官节点,普陀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脚步不停歇。面向 “十五五”,全区卫生健康工作将牢牢紧扣高质量发展核心主题,以更系统的思维、更精准的举措,精心谋划并推进五大核心工程,为居民健康福祉注入新动能。
长风社卫中心社区护理中心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普陀区卫生健康工作将推进五大核心工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工程”加速区中医医院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分层强化区域医疗中心、特色专科医院及社区机构功能,提升资源可及性;“优质工程”聚焦公立医院发展,加强学科与专病专科建设,优化就医体验,鼓励科研创新转化,以技术突破带动服务升级;“强基工程”夯实基层网底,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标准化,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创新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在诊疗、健康管理等场景应用,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以智慧医疗提升服务效率;“互补工程”深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区中医院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以中西医互补提升区域医疗能级,让居民共享健康红利。
未来,普陀区将以五大核心工程为抓手,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从“保基本”向“提品质”跨越,切实将健康红利转化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广升网配资-配资查询-个人配资网-配资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